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2021年体育赛事的‘内生技术进步’是什么? ​

2021-12-01 11:21:00   来源:网络阅读量:7805   

2014年国发46号文件发布后,整个体育圈都在狂欢,每个人都觉得属于体育产业的时代即将到来。那时的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如今,七年过去了,体育产业似乎还是那个朝阳产业,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体育赛事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出:“要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上市,积极支持海外并购”,规划发布之后,大量中资企业冲到海外,大大小小收购了数十家俱乐部,在这些企业中,万达算是一个佼佼者,其通过并购瑞士盈方体育,成为全球体育产业的龙头。马云掌控的阿里巴巴更是在2015年就注资成立了阿里体育,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阿里体育排到了第264位。另外在这几年中“体育+”更是一个被用烂的词组。在这样宏观的环境下,体育产业可以说是有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假如没有这次疫情,也许还会一路奔驰下去。但事实真的如这样吗?抛开统计局的数字,在这六年中,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似乎都是在靠政策的支持,一旦失去政策的支持,体育产业就会跌落云端。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内生增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在体育赛事产业中,也许最为缺乏的就是属于体育赛事的“内生的技术进步”。

体育赛事组织

那么属于体育赛事产业的“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什么?是“有故事的内容”。现在一旦提到体育赛事,就离不开“IP”这个称呼,但事实上并没有几家体育赛事公司可以完全诠释“IP”。一场赛事属于一个公司运营,或者某个赛事是由某个赛事公司策划举办的,并不能把某个赛事称为公司的“IP”,如果这样就把赛事称为公司的“IP”,只能称得上是对“IP”的滥用。真正的“IP”应该是这个赛事体现出来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假设一场马拉松因为优美的风景或这完美的服务而获得美誉度,这个就不能说是某个公司的“IP”,因为如果换一个靠谱的运营商,美誉度并不会降低。相反,如果一场马拉松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并得以一直传承下去,这个“文化内涵”才可以称得上是独有“IP”,也是所谓的“有故事的内容”。

体育产业思维

江苏省内有两场知名度较高的马拉松,一是“比佛利无锡马拉松”,另外一个是“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在相同情况下,也许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更容易破圈。因为“鉴真”与“马拉松”两个相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精神内涵。每一场鉴真国际半马的冠军都可以在在扬州市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栽种银杏树,并悬挂冠军标志牌。在不断扩展内容文化的同时,更赋予了选手更高的荣誉感。对于职业联赛来说,“有故事的内容”就更为重要

谈到欧洲联赛或者NBA,许多球迷都是因为一个人喜欢一个队,球迷们喜欢某个球员是因为某个球员帅吗?肯定不是,喜欢球员不仅仅是因为球员的球技,更是球员的魅力,这个魅力就是这个球员所代表的精神,不是简简单单“不断拼搏”四个字就能形容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故事,当整个联赛都被作为产品包装时,最核心的就是球员,每一位球员值得被挖掘并二次营销的就是他或她的个人故事。

体育比赛

每个球员都是普通的人,并不是神,如果善于挖掘每个球员的故事,相信会引起许多的人关注,今年大年初三因意外去世的科比震惊了多少人的朋友圈,就算是圈外人也会好奇的去了解一下,“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我见过每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科比的这句话激励了多少篮球少年,虽然他已逝去,But Mamba Never out! 这就属于有故事的内容,国内的“女排精神”同样如此。在社交新媒体的环境下,职业体育赛事有逐渐被切割成碎片化内容的趋势

短视频、gif图版权等新生代事务,究竟能为职业体育带来多大的价值增长,目前看来,答案并不明确”。也许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明确的答案,但在疫情常态化下,短视频内容也许是许多赛事能够破圈的方法之一。体育赛事从来不缺优质的内容

但是在短视频中却迟迟没有破圈,也许是在定位目标群体是出现偏差,又或者编辑者并没讲好故事。传统体育宣传往往偏向于“技”,缺乏在人物故事上的挖掘,纵使有挖掘的,但也只谈优不谈劣,这样只会与大众偏离,普通大众需要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并且故事的结局是由球员自己创造的。

体育赛事

以CBA为例,复赛以来,孙铭徽所在的广厦队带来了精彩的三连胜,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后卫,若只论球技,也能吸引一大片球迷,但要破圈吸粉,就需要故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爱上体育。在落选今年的全明星阵容后,孙铭徽说了一句“差在自己,感谢你们”。还有在世界杯比赛时的突然背锅事件,都值得体育短视频内容创造者去讲好这个故事。讲好故事,体育赛事才能破圈,才能真正与其他行业相融合,并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否则只会形成封闭的小圈子。体育精神,不仅仅是体育,也有精神。疫情时期,更值得所有体育人沉淀。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体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