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7 13:29:06 来源:电子工程网阅读量:5605
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观影时就令我十分触动。用这句话来开启对于话题“AI和Creator”的探讨,我想再合适不过。 想象力定义着人类的发展。 2023年,是AI之年,随着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工具的爆发与普及,数字化内容的“去人率”快速上升。而此时的出海营销,也正值网红经济、KOL营销崛起的新技术潮头。AIGC的快速渗透,对传统Creator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出海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这种新的选择到底是一种“甜蜜的惊喜”,还是一次“勇者的盲盒”?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来都是必要的过程;开放看待,审慎抉择,才是更有责任的态度。如何权衡AI与真实Creator,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仍需穿越迷雾,直击本质。 01 从信息过载到存量内卷 ——AIGC,流量经济的新密码还是炸药桶? AI代替Creator生产内容,看似是某种技术进步的集中爆发,却也是市场规律主导下的生产方式的必然演化。 流量经济的崛起将市场主权打碎到每个个体,内容+消费的新组合赋予Creator和Influencer(影响者)新的时代红利。当大数据将这个复杂系统风干晾晒,当信息过载将越来越多的触达无效化,所有新的旧的IP都将进入残酷的存量争夺。 存量即是洗牌。 网红们纷纷筑起人设的护城河,在博取高能内容的道路上挑战极限;资本则拥抱更加可控的自主手段,绕过网红开出的高价,将重点放在两个“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引发行为的“概率”。 于是就有了AIGC。从个体操作的角度,它的确降低了许多技术性的创作门槛,丰富了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趣味性,让内容生产者将创作力放在竞争首位。但技术的应用边界从来模糊,将AI作为效率工具还是生产工具,也只在资本的一念之间。 然而市场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AI的崛起本身就包含着对自身的反噬。 02 决定消费上限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有效需求 ——AI替代Creator的内容价值,为时尚早 传承文明的不是血缘,而是知性。 事物从来都是两面性的。当AI快速扩充内容产能、不断提升线上信息权重,并作出向主流冲击的姿态,Creator的价值反而开始凸显。AIGC起源于对信息过载的担忧,但解决思路却是进一步加剧信息过载的危害,于是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最初的问题:Creator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必要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基于创作者的知识、经验、研究、测评实践,对受众产生指导作用的专业价值; 二,为受众带来感官刺激、缓解心理压力、创造积极体验的娱乐价值; 三,基于创作者的个人审美、情绪表达、创作技巧、特殊取材的艺术价值; 四,填充原子化社会缝隙、创建依托于社交网络的情感关联、化解孤独感的社会价值; 五,基于受众兴趣与期望,承载双方的共同主张,以创作者经历作为投射的实现价值。 以上的这些价值,都离不开一个只有Creator具备的基础特性——真实。真实的背后,是人格,是阅历,是情感,是个性,是同理心,是价值观,是AI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组装无法“参悟”的知性。 再来看看与Creator、Influencer(影响者)们息息相关的KOL营销。如果我们定义消费行为=内容触达量*消费行为发生概率,那么AI在创造大量内容、提高触达量的同时,是否也改变既有的消费习惯呢?我们举2个例子: AI博主和真实博主同时向你发来“你好,请问需要咨询哪些问题?”,你会优先回复谁? 在调查某个事情时,AI的检索成文和真实从业者的分析报告,你会先看哪个? 答案很明显,更多的AI内容,只会带来更低的消费行为发生概率,因为决定消费上限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有效需求。 03 释放Creator的品牌价值,获得更加理想的营销效果 除却消费行为本身,品牌价值更是AI无法代替真实Creator的根本。 品牌与创作者不是简单的商务合作关系,其中涉及长期的沟通、适配和双向选择。尤其对出海品牌来讲,这种基于真实的有效沟通环节更是无可替代。站在品牌方的视角,既需要创作者的内容、影响力、合作意愿,也需要符合当地社会人文的故事性、感染力和灵活度。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会有不断的调整、发散、创新甚至冲突,这些共同构成了对于品牌的人格化构建,并通过Creator向消费者表达。 结语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语言,AI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贯穿文明始终的引擎,人的创造性永耀星空。就像汽车代替了双脚让我们去世界尽头,手机代替了耳目让我们知晓天下,人工智能放大了人的本能,同样并没有改变人的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