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10:56:30 来源:中新网甘肃阅读量:17652
站在新城镇观蒲村的地头,放眼望向“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沃野良田,嘉峪关市新城镇党委书记胡景波满怀憧憬,“把一块块高低不平的‘补丁式’地块一步步变成高标准的‘大农田’,我们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地基就算打实了。”
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4年,嘉峪关市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作为农业增效益的重要方向,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亩均产量667公斤、保持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眼下,正值春小麦播种的好时节,新城镇观蒲村一派春耕生产的热闹景象。地垄旁,村民朱建军正忙着往播种机的储料仓里添加种子和化肥。
2024年,朱建军种了八亩地小麦,一亩地打了1000多斤,看着节节高的好收成,再加上一亩地200元的奖补,朱建军今年又种了13亩地的小麦,期待金秋时节再来一个好年成。
“地块平、排灌畅、好作业,谁不想让好地块长出更多‘金果果’!”朱建军的心里甭提有多美了。今年,新城镇将继续实施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项目,计划在粮食作物的耕、种、防、收部分或全部环节开展托管作业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增值增效,农民的腰包能不鼓起来吗?
日前,在新城镇观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上,红彤彤的分红奖牌格外引人注目。按照每股130元的标准,14万余元分红金将直接打入村民个人账户,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看源头。观蒲村这份沉甸甸的“幸福账单”,源自深耕农特产品价值链、创新资产运营模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开展土地集中发包、盘活闲置场地结出的硕果。
激活联农带农效益,不断释放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累积效应。近年来,嘉峪关市深刻洞察农业现代化的趋向和走势,善于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视角审视产业破题之径,高效整合要素资源,着力推进土地流转经营。
目前,嘉峪关市的土地流转率已从25.1%提高到了4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大农业”的发展理念,将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乘数效应才会更加凸显。
当然,放大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和潜力,做实做精土地流转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些年,嘉峪关市毫不动摇地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动设施农业这篇大文章提质增效。
以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统揽,嘉峪关市充分发挥戈壁独特气候条件、优渥产业空间的优势,千方百计把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品质的特色产品、高效产业引进来、做强大。
阳光正暖,在新城镇的一座现代化大棚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作业,棚内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樱桃树竞相争春、长势喜人。
“按照成熟时令,4月20日即可进入第一批采收季。”琳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嘉峪关分公司负责人任志刚表示,明年每株树的产量可达到30斤到40斤,一个大棚可产出2000斤樱桃,市场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目前,嘉峪关市设施农业种植年产值可达7028万元,每年可带动周边农户务工人员达3615人,增加务工收入可达1700万元。
从农业新质生产力中觅特色、寻路径、育产业,嘉峪关市把更多精力聚焦到“现代种业、精细蔬菜、现代畜牧业、经济林果、休闲旅游”五大特色产业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在嘉峪关市文殊镇塔湾村三组的一片农田里,村民们正在种植特色花卉和景观作物,并结合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研学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把乡村旅游做出彩、做出色,塔湾村的现代农业、田园风光就是带农助农惠农的‘金疙瘩’。”塔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基伟满脸欣喜,搭乘农文旅融合的“东风”,塔湾村正逐步实现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化产业格局转变,让沃野良田不仅能收获粮食,还能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用做优增量来提升质量,以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未来,嘉峪关市将加力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分级打造一批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全流程、全环节、全周期管控,加快引进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嘉味”品牌,让农业增效益、基础更稳固,农民增收入、生活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