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 > 正文

地标产品京味农韵

2023-10-24 18:24:46   来源:新华网-北京阅读量:10872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走进乡村大地,到处都是累累硕果、满满收获:京西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随着风起舞;平谷佛见喜梨园中,红黄相间,圆润润的梨果,在枝头摇曳。依“土”而生、因“特”名扬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遵循着节气的指引,此刻正展示着独特的风土味道,讲述着京郊农耕文化和富农兴村的生动故事——

地标产品京味农韵

海淀区上庄镇京西稻田

京西稻 非常稻

海淀区京西稻田里,颗粒饱满的水稻即将收割。“我们将把收割的水稻从田间直接送进碾米机,边碾米,边直播,成品现场售卖,这是我们首届‘稻香传韵非遗承情’文化艺术节的特色活动之一。”上庄联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海威说,“今年把插秧节、开镰节等活动整合成文化艺术节,将不同的京西稻作文化串联起来,提升品牌力,增强延续性。艺术节将持续至11月15日,恰好是京西稻收割的最后一天。”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涉及海淀区、房山区,其中海淀区主要分布在上庄镇、西北旺镇、四季青镇,是京西稻的核心种植区之一。这里特有的土壤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适宜的气温、降雨量、光照等,孕育出独一无二的京西稻。2015年,“京西稻”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同时,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还被原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产与三产因稻作文化串珠成链。依托京西稻田,上庄联拓重点发展了科普研学、劳动教育、亲子体验等农旅服务产业,打造了稻作文化艺术节,2023年收益将突破600万元。

据了解,海淀区京西稻的全部种植面积约为2000亩,在守住其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前提下,也渐渐形成了“御稻原乡”自然农耕品牌。“未来,我们将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继续厚植地标产品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逐步探索出农业文化遗产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的多元动态保护模式。”海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继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2015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怀柔板栗栽培系统、门头沟京白梨栽培系统也在今年成功入选。越来越多的北京“土特产”不仅在推动农民增收上作出了贡献,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佛见喜 农更喜

十月,是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佛见喜梨收获的时节。“寒露一过,就开始准备采摘了,到霜降前后基本结束。这个时间的梨,口感最好!”茅山后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勇说。

佛见喜梨历史悠久,其名源于清朝末年,当时作为贡品深得慈禧喜爱,因她忌讳“梨”字,就改名为“佛见喜”。它是茅山后村的特产,渐渐也成了村里的“金招牌”。因其特别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价格也是一般梨的2-3倍。2016年,“茅山后佛见喜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有了这个登记保护,佛见喜梨的品牌价值更高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也更高了。”马小勇介绍,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果品礼盒的优质优价,同款礼盒从100元升值到180元,让村民的劳动成果有了更高的价值回馈。

目前,全村将近50户种植户,经营着约450亩梨园,今年产值预计超过40万斤。“在技术上,茅山后村建立了统一的水肥控制、病虫防治等标准化管理体系;在销售上,村集体按照地标农产品品质标准,对梨果统一筛选、统一售卖,保障成品梨的品质。”马小勇说。

佛见喜梨每年都为茅山后村稳定创收,如今户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北京农学院牵头的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入驻后,村里建起了30多亩种植示范园,持续着力提升佛见喜梨的品质。

“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回村弄梨园了。前两天又有年轻人找我谈回村发展前景呢。”马小勇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回流,梨园产业活了,村子就有更多活力和希望。未来,茅山后村计划实施在梨文化挖掘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延伸梨产业链,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走出一条“梨”想的乡村致富路。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拥有北京鸭、北京油鸡、大兴西瓜、平谷大桃、妙峰山玫瑰等35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每年都为消费者提供着安全、优质、特色的“土特产”,它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也日益彰显。今年9月,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正式开馆,北京1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驻其中的“北京馆”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这些被历史筛选、经口碑传扬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承载着浓郁的乡愁和味蕾的思念,更传承着优秀的农耕文化和醇厚的京味农韵。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体育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